核心提示:近年来,“人工智能”这四个字在各个方向“轰炸”着人们的认知。事实上,这四个字意味着语音、图像、视频、文本、日志分析等多个领域。在这些个领域里面,很多离真正的“人类智能”还有一定距离。
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录音笔语音转成文字信息的技术,使新闻采访的工作更方便快捷高效,但是目前的语音转写技术虽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还不够成熟。新闻采访的记录一般要求文字形式,录音资料只能用作辅助,文字仍然需要会议新闻记者人工记录。一个明显问题是语音转写软件转写,还不够智能。比如采访录音的音频质量差,影响了转译过程。讯飞语音转写的高准确率,只有录音在比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才可以做到效果。采访环境嘈杂,也会使音频质量降低,使语音转写的准确度降低。
人工智能做语音合成有两种方法:一是把每个音节拼到一起,音质好,但计算机读出来显得很顿、很不自然;二是模拟人发音的生理过程,把气流、声带等设计成各种参数,听起来就很流畅,但音质不高,吐字不清。
最早的语音识别技术能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贝尔研究所Davis等人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能识别10个英文数字发音的实验系统;1960年英国Denes等人研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语音识别系统。大规模的语音识别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后,在小词汇量、孤立词的识别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是安徽合肥的科大讯飞,科大讯飞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语音和AI上市公司,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方面居于全球领先位置,人脸识别技术更是超过美国联邦调查局。
如何将新闻记者的采访录音转成更加精细的识别,应对每个人之间的个体化的差异,方言语音识别、高抗噪语音识别、个性化识别等多方面的功能,需要像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突破,这样就可以给新闻行业赋能,大幅度减少新闻记者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和劳动强度。
智能语音领域的高阶段发展,就是要将机器的“听、说、理解”学习能力拉升到了“感知智能”阶段,希望有重大突破!在这个“万物互联”时代,语音为主,触摸、图像、手势为辅,将成为人机交互的新常态。
随着科技的快速的提升,录音笔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媒体记者出门一部手机、一只录音笔似乎就能解决一切,纸和笔被遗忘在角落。可是,录音笔真的能为我们省事吗?
从传统录音笔到数码录音笔,从数码录音笔到智能录音笔,录音笔外观越来越靠近时尚前沿,功能也趋向全面化。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快速的提升,录音笔被慢慢的变多的记者当做采访必备的“神器”。2019年两会上,一款被新华社誉为“全能耳”智能采访神器出现。
它就是可一声“稿”定的智能采访神器——搜狗智能录音笔C1,它由知名互联网品牌搜狗研发,获得2018年IF大奖,专为采访、会议、学习、培训、翻译而生,颠覆了传统的录音笔。
这款录音笔集高清录音、语音转文字、同声传译、云端存储等功能于一身,可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减负”、“加速”。
这款智能录音笔不仅仅可以在录音的同时将音频转化为文字,且能够多语种同步翻译,且准确率高达95%以上。自动分段,过滤语气词,优化关键词......它都没在怕的。
同时它还支持高清录音实时同步、免费转成文本文稿、多语种同步翻译,即便在展会、广场这种比较嘈杂的环境中,仍旧能精准拾音,就连在线编辑标记重点也不在话下。
手机的功能也慢慢变得强大,其中“语音转文字”这一功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略;
科大讯飞也开发出一款能轻松实现语音转文字的APP——讯飞听见,支持电脑端和安卓端,可以付费实现语音文字的转换;
WPS也可实现语音速记,录制的语音会被自动识别并实时转译成文本内容,同时录音文件和文本文件都会自动保留在本地,一边查询;华为云支持多地域方言语音识别......
一大批的“黑科技”扑面而来,在记者的采访中,“一机”就可以完成录音和文字转换,似乎也帮助记者解放了双手。
但录音笔和手机真的能成为一种更加可靠的“记录”方法,进而取代采访笔记吗?
众所周知,采访不是原声照录,采访既是对新闻事实的收集过程,也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判断、思考的过程。
而判断和思考都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及时记录,这些记录,也正是采访笔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欲盖弥彰》中,采访笔记成为记者认定、判断新闻事实的重要工具,成为编辑们最原始的可以核实新闻现场的有力证据。
采访笔记是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原本记录, 其中也有对新闻事实的理性思考与概括。
记者与采访对象近距离接触,感受到的采访对象身上性格的温暖、品格的坚毅,是需要记录的;
这一次采访中的偶然所得的线索,记者需要记录,也许它就能成为下一次的选题;
记疑问,在采访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术语,会涉及新领域,记录下来等采访结束后再询问或查找资料......
采访笔记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它可以还可以记录记者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记者从自己所接触的形形的人的身上所学会的东西,它也在帮助记者成长。
记者还要学会怎么样去整理笔记,每一次采访结束,报道写出来之后,采访笔记并不是直接被扔掉,而是通过它来总结这次采访中的问题,以及下一次要怎么做。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录音笔和采访笔记的关系在某些方面有点像AI与人类的关系。
在采访过程中,录音笔可以记住采访过程的对话,但同时它也会丢东西。何况现在网络安全有待完善,一个存储在云端的东西不可避免会受到威胁,信息泄露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但如果不小心被不法分子盗取拿做他用,谁来负法律责任呢?
而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情,即便是可以直接转换成文字的录音笔,也很难保证其准确性,需要人来进行二次核对,真是费时又费力。
录音笔不便标记重点,有时候为保证信息准确性,找到原始信息,因一句重要的话,甚至要把几个小时的录音重新播放一遍才能找到。
一个好的记者,不能仅仅依靠录音笔,而要在学会在用好录音笔的同时,把采访笔记做到位、做扎实,在采访过程中把重点、要点记录到位,这也能为后续的写作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总的来说,录音笔能记住我们的问题和回答,却没办法记住我们的想法;它可以准确记录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却没办法帮我们保留内心的温暖。
不可否认录音笔能减轻记者的负担,准确记录采访过程中的语言信息,但利用纸和笔所获得的采访笔记不应该被抛弃。
恰恰相反,二者可以分工合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全面记录采访过程,还原采访场景。
5.录音笔内文件及时备份,防止遗漏和格式化,如不小心格式化,可通过配备的驱动光盘(一般会附带修复工具)来解决;
录音笔是能够尽可能的防止意外的信息遗漏,但采访笔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记者记录瞬间的灵感,在采访中的思考和判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