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集美区以举办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把弘扬嘉庚精神和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有机结合,打造“‘诚’士寻宝 ‘毅’启探秘”2024首届海峡两岸(集美)科普研学季活动,盘活、串联全区科普教育基地,让两岸青少年在科普寻宝探秘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感受嘉庚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由厦门市科协、集美区委宣传部、集美区委人才办指导,集美区科协、集美区教育局主办,集美区台办、集美区关工委、集美区文旅局协办,海峡导报社执行。
厦门理工学院科普基地成立于2015年,是福建省首批认定的省级科普基地之一。基地依托学院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致力于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动科技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基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拥有多个功能区,包括科普展厅、实验室、创客空间等,为各类科普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
日前,2024首届海峡两岸(集美)科普研学季活动走进厦门理工学院。在科普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和家长们深入探访科普展厅。这是基地的核心区域,展示了学院在所有的领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展厅内设有互动体验区,参观者能够最终靠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展厅内的智能机器人能与参观者进行对话,展示其先进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解决能力。虚拟现实设备则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各种科技场景。
实验室是科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为师生和参观者提供了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平台。
创客空间是科普基地的创新区域,旨在激发参与者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空间内设有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先进设备,为参与者提供了实现创意的工具和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作品,体验从想法到实现的全过程。
厦门理工学院科普基地不仅是一个展示科技成果的平台,更是一个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摇篮。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基地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科技、探索科学的窗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未来的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教育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智能化已成为许多产品的标配。对于“会听话”的垃圾桶而言,加入语音识别功能不仅仅可以提升其智能化水平,还能为用户所带来更方便快捷的使用体验。语音识别技术通过麦克风捕捉用户的语音指令,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将指令转化为垃圾桶的具体操作。
在走进厦门理工学院的科普研学季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探索了语音识别的基础原理和技术实现方法。他们利用开源的语音识别平台,将语音指令转化为控制信号。例如,用户只需简单地说出“打开垃圾桶”或“关闭垃圾桶”,垃圾桶就能迅速响应,完成相应的操作。
学生们还探索了如何将语音识别功能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远程控制。通过Wi-Fi或蓝牙连接,用户都能够在手机或电脑上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垃圾桶,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办公室,都能轻轻松松实现智能化管理。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垃圾桶的使用便捷性,还为未来的智能家居系统提供了更多可能。
集美实验学校初二家长黄文富跟着孩子来到厦门理工学校参加本次科普研学活动,深有感触:“我有一年多没有带孩子出来参加这类活动了,能够和孩子一起学习和互动,让孩子提前感受大学的校园氛围非常有意义。”
来自后溪中学七年级董妍完成了“会听话”的垃圾桶的编程,她说:“自己能制作一个智能的垃圾桶,虽然很复杂,但感觉自己有点厉害,很有成就感。”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是计算机科学和AI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使机器能够理解、识别并响应人类语音,实现人机交互。通过麦克风等设备获取声音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对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噪声、降低回声等,以便后续处理。对预处理后的语音信号做多元化的分析,提取出有助于识别的特征向量,如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感知线性预测(PLP)等。将提取的特征向量与预先训练好的语音识别模型中的模式作对比和匹配。通过解码器将匹配结果转换为文本或命令,完成识别过程。